穿山越嶺筑坦途
——崇靖高速公路建設工地見聞
在陰暗潮濕、高溫高音的環境里,開挖班青年突擊隊員們盡顯青春風采。
精心測量,力爭分毫不差。
烈日下,兩位年輕人在高空已連續作業3個多小時。
在距離地面上百米的橋墩上,建設者們在緊張施工。
一罐罐混凝土澆筑出100多米高的橋墩。
各種大型機械施工的聲音回蕩在山谷。
大型運輸車正在運送150噸重的“巨無霸”橋梁預制件。
夏日炎炎,在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工地上,建設者冒著高溫奮戰在崇山峻嶺間。從崇左的左江特大橋至靖西的舊州互通路段,隨處可見工人們忙碌的身姿,隨處可聞各種機械的隆鳴,呈現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。
7月15日至18日,記者跟隨施工人員進隧道、下溶洞、攀橋墩,跋山涉水,用鏡頭追逐建設者們奉獻青春和汗水的身影。
崇山峻嶺隧道橋梁多
從欽州至崇左高速公路接口出發,經大新、天等、德保、靖西、那坡,途經的地貌大部分是懸崖陡壁,為了保護地貌生態不受破壞,只能多建隧道和橋梁。隧道群區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復雜,施工難度大。全長約147公里的公路,共有橋梁112座,長約17.8公里,隧道34座,長21.5公里,橋梁、隧道占總建設里程近1/3。多處隧道與橋梁緊密相連,形成了“橋-隧-橋”和“隧-橋-隧”的獨特線段。工程建設管理人員介紹說,這樣的工程施工難度,在廣西公路建設史上是很少見的。崇靖高速公路于2013年全面動工,設計雙向4車道,時速每小時100公里,計劃2015年9月建成通車,建成后,它將成為云南通往廣西沿海和廣東、海南最便捷的陸路通道,也縮短了崇左與欽州、北海、防城港之間的距離。
隧道挖掘遇到洞中洞
15日中午,在顛簸的臨時施工道路行駛10多公里后,便到了隧道集中的四分部路段。記者步行至1800多米長的隧道施工點。這里光線暗淡,機器轟鳴,來自湖南、四川的10多名開挖班青年突擊隊員,在洞內溫度高、通風條件差的情況下,扛著沉重的鉆洞機器向既定目標挖掘推進。為趕在下班前完成打50多個炮眼的任務,盡管汗水混合著泥漿黏在臉上,他們也抽不出手擦一擦。
在龍那1號隧道1000米深處,施工人員穿著高桶水鞋站在40多厘米深的泥漿中操作鉆探機器。由于該隧道中部遇到溶洞地貌,給施工帶來了新難題,在探明洞內的深度、寬度等情況后,才能灌注鋼筋水泥漿再繼續深挖,如不及時處理,會造成洞內塌方或通車后留下安全隱患,后果不堪設想。
開工以來,在施工過程中先后遇到了塌方、突泥、涌水、溶洞、暗河、軟基等地質災害和地質狀況。6月中旬,2號隧道施工到1000多米處時,洞內出現小河流,石壁出現大漏水,形成了一道道“瀑布”,只好暫停施工,等旱季到來時才能處理。這對工期的完成有一定影響。目前是路基建設進入攻堅階段,隧道打通是整個路基全面完成的關鍵,施工人員正全力以赴趕工期,爭取早日拿下該隧道。
橋墩上施工似坐浮云
7月16日下午,采訪車進入靖西湖潤舊公路,遠處的古龍山云霧繚繞,16座高速路橋墩矗立在山間,若隱若現,似海市蜃樓般。經施工方同意,記者攀上107米高的“古龍山1號”橋墩頂上拍攝工人們的高空作業。在橋墩頂上10多平方米的地方向下望去,橋下忙碌的施工車輛宛若一只只小螞蟻,一陣風吹過,記者不免腳發軟,手發抖,而施工人員每天都要在這里工作數個小時。
古龍山大橋是崇靖高速全路段六大控制性工程之一,并在前后路段形成多處隧道群、橋梁群。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,目前橋墩即將全面封頂,年底將完成橋面鋪設任務。
(文章摘自:《廣西日報》 本報記者 農如松 本報通訊員 劉 奕 陸文德/攝影報道)